指
1.兰花指:通常指大拇指和中指捏合,其余三指展开的手势。
兰花指的“指”字有两种阐释,一种是作为动词,表示指示方向或示意其他动作。其动作要领是伸张五指,立食指,余四指自然弯曲,拇指指面轻贴中指指尖,拇指勿压中指指甲,表演时,眼神必须随手指移动而转向。
另一种是作名词,表现一种自然形态,自我表示或动作呈现,通常是静态的。其动作要领是伸张五指,立食指,余四指自然微弯,拇指指面轻贴中指第一至第二关节处,手指自然弯翘、放松,太用力会使手形僵直,眼神必须随手指移动而转向。
在戏曲中,兰花指手型小生也常用,是他们显示儒雅的标志,据古籍记载,兰花指品鉴之口诀为,钩、柔、白、瘦。钩,即弯曲,柔,即柔软,白,即白皙,瘦,即瘦削。达到此标准方可称为极品,钩似圆月,柔若无骨,白如玉石,瘦胜麻秆。
兰花指指法甚为繁复,有上翘下翘、前翘后翘、左翘右翘、正翘斜翘等等有的难度极大,翘起来后可以仰贴在手背上,再辅以不同的角度和动作的快慢,当真是赏心悦目、曼妙多姿。
与中国道教中的手印相比,戏曲中的基本手型似乎绝大部分指法已然失传,使得如今人们翘兰花指的样式极其单一,绝无古时轻盈灵动的韵致,这实在是中华古文化之一大损失。
在中国戏曲的表演中,无论是行为儒雅、稳重大方的小生,还是俊俏、活泼的花旦,他们的提压手腕的,指或用手指的点,加之身段和眼神的配合,会使他们的表演入木三分,因此,兰花指在对中国戏曲人物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兰花指见下图:
第一种
兰花指(一)第二种
兰花指(二)2.弹指
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为古代印度所盛行表示虔敬、许诺或警告之风俗。
拓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后来诗文多作“一弹指顷”,表示极短的时间。
弹指见下图
弹指3.剑指
剑指,也叫剑诀,其姿势为:无名指和小指弯屈,令拇指压在该二指的指甲上,食指中指并拢伸直。
剑指见下图
剑指4.点指
食指上立,大拇指微贴中指指甲,无名指和小指与中指微微蜷缩靠拢,手腕上翘。
点指见下图
点指